四海网首页
当前位置:四海网 > 生活百科

导演吴贻弓逝世 吴贻弓个人资料代表作品介绍

2019-09-15 14:25:06来源:四海网综合光明日报

  本是阖家团圆的中秋假期,人们却在不舍中送别一位天真而深情的电影人。9月14日上午,中国第四代导演、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原主席吴贻弓在上海辞世。犹记《巴山夜雨》中流淌的诗意,犹记《城南旧事》里淡淡的乡愁,这一刻,长亭外,古道边,一曲《送别》只为他唱。

  中国电影里独树一帜的存在

  吴贻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于战火纷飞的重庆,伯父因此为其取名“贻弓”,“贻”为“收藏”,“弓”乃兵器,“贻弓”意寓“刀枪入库,天下太平”。1948年,随父母迁居上海,在父亲的影响下,少年吴贻弓走进了光影的世界。1956年,18岁的吴贻弓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成为这所新建的高等学府第一届导演系的大学生。1960年,毕业后被分配回上海,进入当时名噪海内外的海燕电影制片厂。从导演助理做起,吴贻弓拼命地工作和学习,为一生的电影导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贻弓的名字,与改革开放后国产电影的跨越式发展联系在一起。1980年,由吴永刚总导演、吴贻弓导演的《巴山夜雨》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这是吴贻弓完成的第一部长片,诗意的故事里有迷惘,也有光芒。1983年,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大获成功,这部改编自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说的电影,在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斩获多个奖项,还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在国内卖出115个拷贝,相当于收进80多万元票房,在1980年代蔚为可观。

  在导演手记里,吴贻弓用十个字奠定了这部影片的基调:“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多年后谈起《城南旧事》,吴贻弓说:“那是属于20世纪80年代的深情。”他将其视为一个时代对电影美学重塑的“典型”:“三段没有什么关系的人物构成的毫无联系的故事,是保留原小说的分段式结构,还是打散后重新交织?我们抓住了‘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这种情绪积累构成特殊的味道。”他坦言,“也没有过多地想怎样去感染观众,只是想着如何把我十分挚爱和同情的这几个人物诚实地呈现出来。”正因为此,他们为中国电影史留下了一段温柔流淌的别致影像。

  吴贻弓的电影在中国电影里是独树一帜的存在。上海电影家协会评价,吴贻弓在电影创作上堪称是“我们的一面旗帜”,其独特的抒情叙事风格影响深远。同属“第四代”导演的宋崇回忆:“我们当时上海这些人大多读的是电影专科学校,特点是继承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加苏联电影的传统。吴贻弓带来北京电影学院的新风,当时他们所倡导的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是中国新浪潮的开始。”

* 声明:本文由四海网用户zhaoying原创/整理/投稿本文,生活百科栏目刊载此文仅为传递更多信息,帮助用户获取更多知识之目的,内容仅供参考学习,部分文图内容可能未经严格审查,欢迎批评指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