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网首页
当前位置:四海网 > 生活百科

生活安宁入隐私权有什么意义和影响?是网络时代的“刚需”

2019-12-25 13:58:26来源:四海网综合中国日报网

  未来安宁权的适用空间很大,线上线下都可能成为维护公民生活安宁权利的重要抓手。

  12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其中的人格权编草案完善了隐私定义,将“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四审稿将隐私的定义修改为: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这意味着,安宁权与私密空间、活动和信息并列,成为隐私权的重要内涵。

%E5%AE%B6%E5%BA%AD,%20%E7%88%B6%E6%AF%8D,%20%E6%AF%8D%E4%BA%B2,%20%E7%88%B6%E4%BA%B2,%20%E8%B9%92%E8%B7%9A,%20%E7%94%9F%E6%B4%BB,%20%E6%99%9A%E4%B8%8A,%20%E8%B5%B0,%20%E7%94%9F%E6%B4%BB%E6%96%B9%E5%BC%8F.jpg

  拒绝骚扰,是网络时代的“刚需”

  长期以来,安宁权作为学理上的概念存在,没被正式写入立法。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发展,才逐渐得到重视,于2012年首次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写进《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确立了公民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电子邮箱拒绝商业广告的权利。

  拒绝商业广告是公民维护生活安宁的基本权利,也是隐私法在人格权保护体系的有效延伸。此前,某网络社区公约也将“安宁权”作为用户基本权利,将私信骚扰、商业广告、频繁@等侵害用户网络空间安宁的行为,作为侵害安宁权的一种类别。

  可见,安宁权适用的情景,不仅包括线下的现实社会,更涵盖网络线上的虚拟社区。从现有民法典草案的立法表现看,安宁权并没有正式从隐私权体系中分离出来,其中考量:

       一是隐私权足以涵盖安宁权保护,两个权利内涵和外延重合较多,隐私权可以吸收安宁权;

       二是侵害安宁权行为多以侵害个人信息为前提,比如,在获取公民电话、邮箱、用户名等前提下才能实施广告推销和信息骚扰,个人信息又是隐私权重要组成方面,两者相互关联、互为表里。

* 声明:本文由四海网用户zhaoying原创/整理/投稿本文,生活百科栏目刊载此文仅为传递更多信息,帮助用户获取更多知识之目的,内容仅供参考学习,部分文图内容可能未经严格审查,欢迎批评指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