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网

对话郑州地铁遇难者女儿 母女曾短暂视频通话,当时水已没到胸口

2021-07-22 16:01:57来源:四海网综合

  【对话郑州地铁遇难者女儿 】郑州地铁5号线遇难者女儿:妈妈每天都会乘坐该线路地铁回家,视频时水已经淹到胸部,挂电话之后几分钟就联系不上了。

�Ի�.jpeg

  隧道里的积水漫过轨道

  刘再复在谈到“死亡”时,有这么一段很共情的言说值得玩味:如果那个瞬间真的是死亡的瞬间,如果那个瞬间之前还有三分钟,如果死神在这个时刻问我还有什么依恋,我大约会告诉他,这个世界虽大,但我依恋的只是此刻在我心灵中那几个春日般的亲人与友人的名字,唯有他(她)们是这世界最后的真实。

  据此追溯“郑州地铁受困者与朋友聊天记录”,大抵更有共鸣之感。要知道,从“受困者”发出“车厢有点进水,我有点怕”到“周围没有站,我们出不去”,就意味着平行时空已经凝结着紧张的气氛,直到“你以后一定要幸福”的朴素祝福发出后,便彻底走向死寂。

  好在,一个小时39分后,“受困者”发来报平安的消息:“有救援队在安排救援,受困人员在陆续被救出,水位也不涨了”。到此为止,“受困者”彻底成为“幸存者”,但是对于这位“幸存者”来讲,生死关头的情感挣扎却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

  之所以这样讲,倒不是说成就刻骨铭心的记忆,必须依靠灾祸重击。而是在生死关头,更容易激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起码从生命的审度上,更倾向于积极的方向。因为就如“你以后一定要幸福”这样的祝福语,放在平时说,总让人觉得有些不接地气。

  可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在相对平顺的日子里认真审度“你以后一定要幸福”的根本意味,想必就会消解掉很多琐碎的烦恼。只可惜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总认为死亡离自己很远,灾祸永远属于别人,这就使得“死亡”要义总是被推到远方。

  当然我们也不提倡把“死亡”要义总是埋在心头,时不时就拿出来翻看。只是我们希望通过对生死审视,让自己通向更为美好的生活图景。说到底人生是永远的旅行,连死也不是终点。人死后,他(她)的“心生命还将继续旅行”,他的思想还将潜入其他(她)人的生命之中,继续与活着的知音展开对话。从这个意义上看待“你以后一定要幸福”的存在,大概既是悲伤的,严肃的,也是希望的。

  有必要说明的是,即便没有即时通讯工具,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担忧情感也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即时通讯工具更能放大担忧情感的数量级,让“幸存者”较为清楚的知道,危难时刻谁更在乎自己。

  并且稍有共情之心的人,也会透过紧张的聊天反窥自己的内心。我们有理由相信,站在共同灾祸的立场上,绝大多数人在看到“郑州地铁受困者与朋友聊天记录”时会发出悲悯之声,毕竟这是真实的情感呼应。它虽不宏大,但足够纯粹。

  不过故事的结尾还算圆满,但是在灾难的别处,总还是有人没那么幸运。然而透过生死关头的切面,只因“幸存者”有机会报平安,而“遇难者”只能止于“祝福时刻”,就让我们不得不相信,在幸存和遇难的结果上,总还是存在差别的。

  另外就个体而言,当致命的灾祸袭来时,可能最为笃定是“朴素的爱”。因为人们深知,世间所有物质的部分都是带不走的,当然“朴素的爱”也是如此。不过“即将遇难的人”会认为,只要活着的人相信“朴素的爱”,大概总还是能留住些什么。

  可究其根本,语言不过是阻止死亡的一种生命延续,就现实而言,它依旧是有限的,脆弱的。所以就“即将遇难的人”所发出的祝福,更多的意义在于缅怀过去,提前给自己写下生命的注脚(就观感而言:这是较为残酷的图景)。

  不得不承认,没有什么比生离死别更让人感到动容的。所以也就能理解,为何“郑州地铁受困者与朋友聊天记录”会被不断的评说,因为这种“朴素的爱”太容易共情,太容易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

  与此同时,我们都清楚,“人生很短”这一简单意识帮助我们凝聚生命,使得按部就班成为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所以很多时候,在死亡的审视上,总难免掺合世俗之见,比如:没有恋爱结婚会成为遗憾,没有周游世界会成为遗憾,没有孝敬父母会成为遗憾,等等。

  又比如自己遭遇不幸,却会反过来祝福别人。这其中除却有最为朴素的祝福,大概还包括对自己不幸的遗憾。从这个层面看待“你以后一定要幸福”的催泪效应,十之八九是因为以世俗的尺度衡量灾祸之于个体的摧残,最为无法抗拒的就是人与人的生离死别。

  当然历经这次洪涝之祸,可能“受困者”跟亲友之间的情感会升华,会彼此更加珍惜对方,但是作为真实的考量,没有谁愿意以这样的代价去升华感情。毕竟当“车厢外水位都到脖子,氧气也快没了”的消息传来时,没有人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声明:本文由四海网用户yanfang原创/整理/投稿,本站收录此文仅为传递更多信息,帮助用户获取更多知识之目的,内容仅供参考学习,文图内容如存在错误或侵害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本站承诺2小时内完成处置反馈工作。Tags: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