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网首页

高校设死亡教育课 通过体验死亡找寻生命意义

2019-04-10 14:25:48来源:中新网

  授课

  学生选修生死教育课要抽签

  王云岭的死亡教育课在学校很受欢迎,一个班120个名额,抽签才能选到。因为学生选课呼声高,去年他又增设了一个班。以公开课的形式在三个高校课程平台上线的这门课,每学期报名人数总和超过两万人。

  而胡宜安的《生死学》入选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也被同学们称为“网红课”。

  “因为要带学生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安宁病房等地参观,每学期上课人数都尽量控制在70人左右。”陆杰华说,或许因为内容特殊,上课时同学们都能聚精会神。而作为一门考查课,其效果评定主要靠读书报告和项目文本设计完成。“有些同学会在课下提出不同的看法,讲述他们曾经或正在面临的死亡问题。其实很难通过一学期课程改变已有的生死观念。”陆杰华说,课程会从社会学角度讲解死亡的不平等、人濒死时社会关系的变动等,也会为学生讲解从抑郁到自杀的过程以及如何调节等问题。

  由于大陆地区死亡课程较少,陆杰华告诉记者,备课选用的基本是国外相关教材。由于课程是以专题形式开展,还会邀请相关专家讲座,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选择这门课,他们在做项目设计时也会从各自领域寻找选题,例如法学院同学会探讨安乐死的法律制度环境等。

  问题

  理论多实践少,开展不够规范

  王云岭介绍,当前死亡教育课程存在理论过多,实践体验过少的问题。“理性认识可能会被束之高阁,因此要形成更深刻的体验,需要从感性上有所认识。”王云岭说,受体制和课时等方面的限制,目前课外实践只进行了参观殡仪馆的活动,由学生们自愿报名。

  陆军军医大学护理学院教授罗羽在去年发表的论文《国内外死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展望》中指出,目前中国内地已开设死亡教育课程的高校不足20所,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死亡教育课程在中国内地的开展也不够全面和规范。

  针对国内死亡教育的现状,全国***、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认为,与欧美、日本等国家成熟系统的死亡教育相比较,中国的死亡教育理论和实践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及模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