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网首页

高校设死亡教育课 通过体验死亡找寻生命意义

2019-04-10 14:25:48来源:中新网

  ■ 释疑

  1 死,并非经历越多越看透

  “10后小朋友谈死亡教育”的视频下有网友留言:“大人是通过时间和事情的积累,才可以漠视或者看透死亡,小孩子心性单纯,内心当中没有经验来解读死亡。”对此,王云岭认为,人们对死亡的看法确实受阅历影响,但不同的经历带来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2017年,上海市某医学院校就“死亡教育的需求”对1485名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接触临终患者、经历他人死亡事件和参加葬礼的经历越多,对死亡教育的需求程度越高;此前,媒体对广州大学选修《死亡教育》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选择死亡教育的学生中,有过自杀念头或有过失去亲人经历的占多数。

  王云岭介绍,需要通过正面的死亡教育,告诉学生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能体验生命的美好。

  2 孩子接触死亡并不可怕

  “小孩子不该过早接触这些!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时候监护人也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会不会有悲观情绪影响心理健康”同样是一段来自网友的质疑。

  对于这一问题,王云岭告诉记者,学界早有定论,死亡教育不应该有年龄界限,但不同年龄进行死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又当有所区别。“从国外经验来看,幼儿园进行死亡教育的效果是非常好的。”王云岭说,死亡教育并非盲目的死亡宣传,对孩子的教育可以使用具有比喻暗示意义的材料,例如《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变成了幽灵》等优秀图书绘本作为工具,而非直接去殡仪馆看遗体,导致孩子无法分清现实与想象。

  3 死亡教育并非美化死亡

  “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美化死亡,不是教人怎么死亡,而是教人珍惜生命。”面对这一质疑,王云岭说,“课程‘名为谈死,实为论生’,是以生死学为取向的生命教育。”

  王云岭说,要客观地认识死亡,“认识到生命的停止就像生命诞生一样,是一个自然事件。”以此唤起人们的死亡意识,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

  “但一般人理解的死常常指的是别人的死亡,而非自己的死亡,认为即使会发生,也在遥远的未来。”王云岭说,事实是,每个人的死亡都不可控,要让人们认识到,死亡并不是病人和老年人的专利。

  王云岭说,普及“死亡教育”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对死亡、事业、社会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从而做出更合理的人生规划。

  ■ 声音

  优死同样是一种权利

  今年两会上,顾晋提出全民开展死亡教育。他认为,死亡教育是培养和提升人们应对及处理死亡事件的能力,中国的死亡教育处于探索初期,基于尊重生命理念开展死亡教育尤为必要。

  “优生是一种权利,优死同样是一种权利。”顾晋称,我国平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4人因癌症死亡。临终三个月过度治疗,病人受苦,最终人财两空。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应通过死亡教育,为肿瘤终末期患者提供更多人文关怀、心理护理等服务,帮助人们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死观。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