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网

云南象群40天“暴走”400公里,可能迷路了!

2021-05-30 19:11:17来源:四海网综合

  沿途县市的有关部门发公告提醒民众:不围观、不驱赶、不拍照、不挑逗、尽快撤离,还贴心地提醒“请勿在院子晒玉米等亚洲象喜食的农作物”。所幸今年亚洲象北迁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在短短40天时间,该象群在元江县、石屏县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

  据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27日消息,联合指挥所尝试利用投食方式引导野象,并使用大型车辆机械封堵外围道路,防止野象进入市区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伤害。

  日益碎片化的野生动物栖息地

  云南省林草局5月28日在媒体上表示,将采取多种措施防止象群北迁,使其逐步返回普洱或西双版纳原栖息地,有效保护亚洲象群。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后不断扩建,并于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地域上互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子保护区组成,是中国境内亚洲象分布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西双版纳保护区的5个子保护区并不是连成一片的。错综复杂的公路和铁路将一块块森林切割,持续发展的村庄和城市也在一天一天蚕食着大象本就不多的栖息地。

  中国亚洲象的数量从1980年的大约170头增加到现有的300头,但是栖息地面积却由1976年的2084k㎡下降到近几年的500k㎡以下。无法在雨林中获取到足够食物的亚洲象们,只能一步一步走向森林的边缘,来到人类居住的村庄和农田中寻找食物。

  “对野生亚洲象来说,它们的家园并不限于保护区内。”吴兆录解释说,自然保护区是人为划分的概念,区域内外土地利用形式不同,保护区内是森林,保护区外是农田,但这些地方原来都是野生大象的栖息地。正常情况下,大象白天在保护区内的大树下乘凉,到溪边玩水、休息,傍晚走到保护区和村庄中间的过渡带寻找包谷、甘蔗、水稻等食物。

  吴兆录回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2000年间,野象离开保护区到农民土地上“肇事”的情况就已经非常多见了。近年来,由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象在西双版纳找不到东西吃,离开保护区的距离越来越远,向北走到普洱,甚至更北部的地区。据吴兆录团队观察,最近五年,普洱的野象数量明显增多。

  “过去20年,中国亚洲象分布区内的栖息地面积减少了40%以上,我认为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的干扰,是主要原因”,张立指出。他的团队长期观察云南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对野象栖息地选择行为、活动节律、觅食行为等开展了深入研究。2017年,张立团队在《科学报告》发文指出,上述地区自1975年至2014年,亚洲象的土地分布正在缩小和碎片化,而与亚洲象分布范围相似的天然森林正受到橡胶和茶叶等经济林的明显侵蚀。

  该研究表明,橡胶树与茶叶的种植侵占了原始森林。在1975年~2014年的40年里,天然林的面积从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69.31%下降到57.81%,耕地面积从21.13%下降到6.45%,与此同时,橡胶林的面积扩大了23.4倍,占地面积从0.52%上升至12.71%,茶叶种植面积也从8.77%增加到22.01%。

  与此同时,保护区内环境的明显变化,也导致亚洲象的食物越来越少。亚洲象偏好竹林、竹阔混交林、灌草丛与草地植被等,云南省林草局在2020年接受财新报道时就表示,因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森林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大幅提高,亚洲象的可食植物反而减少,不少象群逐步到保护区外取食。

  吴兆录指出,以前,橡胶树下还有草可以吃,现在农民为干活方便,使用除草剂,大象的食物更少了。此外,城市化建设推进、外来人口不断涌入,都会对野象造成侵扰。简单来说,飞机在天上飞、汽车在高速公路疾驰,附近森林中的大象都能感受到。

  “玉溪、昆明附近人口密度大、交通网络复杂,野象在这些地方也会感到不安,不论是出于保护市民安全的角度,还是出于对野象的保护,人为干预或其他方式,让大象返回普洱、西双版纳,是目前最好的办法。”吴兆录同时指出,野象南归后,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思考,如何将大象留在西双版纳和普洱、如何保护野生动物原始栖息地。

  “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需要当地政府、更高级别管理部门来想办法解决。”张立分析说,对于自然环境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西双版纳等地,不能以GDP为其发展的唯一评判标准,这些地区承担着更重要的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任。

*声明:本文由四海网用户xiaoqun原创/整理/投稿,本站收录此文仅为传递更多信息,帮助用户获取更多知识之目的,内容仅供参考学习,文图内容如存在错误或侵害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本站承诺2小时内完成处置反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