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网首页
当前位置:四海网 > 生活百科

踏青是什么节日的风俗?踏青的意思和由来

2019-04-03 15:35:12来源:四海网综合

timg (3).jpg

  由来

  民间的踏春习俗,在先秦即已存在。中国古代春季有名的“上已节”(三国魏以后一般定为三月初三),男男女女穿上春装倾城而出,或到山谷采摘兰草,或到水滨嬉戏洗浴,或到郊野宴饮行乐,认为可以拔除不祥,名之曰“春禊”。先秦的踏春则并不限“上已”一日。《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道出了青年男女春日去东门外踏春的情景。汉以后,踏春活动在诗文中经常有所反映。到了唐代,踏春是在元宵收灯后开始,一直持续到三春之末。

  唐代踏春又称“游春”或“野步”,有郊外散步游玩的目的,而唐代仕女踏春活动最有特色。每到上巳日,长安仕女结伴四出郊游,如遇有名花则藉草而坐,解其裙而四周之如幕,以作游赏,名曰“裙幄”。踏春时,常以斗百草为戏乐。斗百草,古又称“斗草”,是以草为比赛对象,或对花草名,如狗耳草对鸡冠花;或斗草的多寡,韧性等。此外,唐代女子借“踏春”之际,还开展诸如秋千、跳绳和观球等体育活动。

  简介

  踏春以散步为主,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登山远足,漫步林荫小道,择林木佳胜,飞鸟鸣叫的山陵为目标,攀山越岭,

  不计速度,只求消遣,漫步而上,此时全身的新陈代谢旺盛,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就会得到改善。

  踏春还是增长知识的好机会,边欣赏自然风光,边观赏名胜古迹,既提高心理素质,又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品味人生。许多文学家、科学家都有边散步边思考的习惯,在散步中获得构思。安徒生就是森林中构思童话,居里夫人说过,散步是激发灵感的最好办法。

  长期伏案读书写作的群体,或长居闹市的人们,到郊外,到大自然中去踏春,接受日光浴、森林浴、呼吸新鲜空气,听鸟语、闻花香,看绿色,那翠绿的原野,潺潺的流水,碧绿的草地,浩瀚的林海,都能使人尽情的领略大自然的温馨,使人心胸开阔、心情舒畅,振奋精神、昂扬向上。

  “花朝节”(古),清明节时,人们都喜欢成群外出踏春,古代时更是男男女女结伴外出赏花的日子,在现代,人们则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外出踏春。郊游由此演变而来。

  又称

  踏春,又称春游、游春、探春等。寒食、清明时节,时逢阳春三月,春回大地,草青树绿,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

  勃勃的景象。如此良辰美景,坐在家里是领略不到的。于是,每到清明,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去郊外踏青。唐代诗人元稹<寒食日>一诗对此即有描写:“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一诗对此描写得更为详细:“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和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而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一书中关于这一习俗的记载则将一副清明踏青图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璃,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  

* 声明:本文由四海网用户zhaoying原创/整理/投稿本文,生活百科栏目刊载此文仅为传递更多信息,帮助用户获取更多知识之目的,内容仅供参考学习,部分文图内容可能未经严格审查,欢迎批评指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