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网首页
当前位置:四海网 > 生活百科

微塑料来自于哪里?微塑料对人体和环境有哪些危害?

2019-09-04 14:19:56来源:四海网综合

30582f67d9104aa2a93d6dba49c390df.jpeg

  威胁器官和血液

  在2008年以前,很多研究人员认为,动物可以排泄掉摄入的任何微塑料,例如他所说的“非自然纤维”。然而,生态毒理学家马克·布朗(Mark Browne)对此并不完全确信。他做了一个实验:先把蓝蚌放进水槽,再放入涂有发光材料、比人类血细胞更小的微塑料,在蓝蚌摄入这些微塑料之后,再把它们放进干净的水中。

  鱼类、蚯蚓和其他动物的体内出现微塑料,这种现象足够让人不安了。但如果这些微粒一直留在体内,尤其是从内脏转移到血液循环系统和其他器官,就会造成真正的伤害。科学家已经观察到身体伤害的迹象,比如由微粒撞击和摩擦器官壁引发的炎症。

  塑料生产过程中添加的聚合物,会从微塑料颗粒里转移到环境中,这些环境污染物(还有吸附在塑料表面的农药),会被微塑料截留下来。研究人员发现,它们都能伤害肝脏等器官。生态毒理学家马可·维吉(Marco Vighi)等人正在测试不同聚合物会吸附哪类污染物,并研究污染物是否会被淡水动物和陆生动物摄入。湖水和土壤中的微塑料的总量,堪比漂浮在海洋表面的微塑料的总量——它们可能超过15万亿吨。

  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这些物理和化学作用是否会最终影响生物的生长、繁衍或易患病性。今年3月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暴露在微塑料中的鱼类减少了生殖,而其后代在未直接暴露于微塑料时也是如此。这表明,微塑料可以影响物种的后代。

  研究人员指出,有些动物未受微塑料的负面影响,如片脚类的淡水甲壳动物,也许它们能应对石块这样难消化的自然物质。对于有的生物来说,某种微塑料可能有毒,而其他种类则没有。

  大多数关于微塑料效应的研究都在实验室进行,而且实验时间很短。研究人员通常只研究一种塑料,这些塑料的微粒比生物摄入的微粒更大,也比在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微粒有更高的集中度。然而,生态毒理学家马丁·瓦格纳(Martin Wagner)表示,我们无法得知低集中度的微塑料对生态的长期后果。

  为了弥补实验室研究的缺陷,瓦格纳等人已经开展户外研究。他们试图匹配动物和它们最有可能遇到的聚合物及污染物,并在研究中整合现实环境中的其他复杂因素,因为微塑料“不是唯一的应激源”。物种受到化学污染物、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等压力的影响时,微塑料可能是压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 声明:本文由四海网用户zhaoying原创/整理/投稿本文,生活百科栏目刊载此文仅为传递更多信息,帮助用户获取更多知识之目的,内容仅供参考学习,部分文图内容可能未经严格审查,欢迎批评指正。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