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网首页
当前位置:四海网 > 生活百科

70年登月在路上 回顾70年中国的八幕探月工程

2019-09-27 09:30:33来源:四海网综合中国小康网

20190122-4b5248b4ccc357d8_680x5000.jpg

  第二幕: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如果说最早期的中国航天背后还有苏联支援,那么随着上世纪60年代的国际形势变化,苏联专家和投资全面撤离。从发射基地到运载火箭,中国航天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尚未从襁褓中踉跄站立,便被迫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

  1958年建成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尚未正式启用,中国却不得不开始将国防和重工业做战略性转移。依靠自己的力量,中国先后在1967年、1970年开始建设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三大卫星发射中心,成为支撑日后中国航天发展的根本基石。

  长征火箭的命名,来自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即将结束万里长征时毛泽东所做的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里千山只等闲”,我国的运载火箭以“长征”命名,寓意火箭事业一定会像红军长征一样,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到达胜利彼岸。

  用红军走过的漫漫长征路来形容长征系列火箭家族的发展历程再恰当不过了:长征一号火箭两次成功发射后,中国面临着新型火箭完全空白的情况,必须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攻坚克难。但几十年内,中国航天人坚持“两弹一星精神”,又独立自主发展出了长征二号、三号、四号系列,以及后来的五号、六号、七号、十一号系列。“长征”成为覆盖发射各种轨道、多种载荷的庞大火箭家族。

  1970年到2007年的37年内,长征系列火箭突破100次发射大关。而突破200次大关,仅用了7年多。再4年后的2019年3月发射中星6C卫星,已经突破300次大关。37、7、4,这三个数字代表的是长征火箭“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巨大成功!

  第三幕:风云变幻,人定胜天

  中国有句古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然而,渺小的人类只生活在天空的最底层,甚至是大气层最底部的对流层,这仅10多千米的范围内就包括了风霜雨雪、电闪雷鸣。千百年来,变化莫测的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虽然卫星可以“观风测云”,但由于地球引力、日月摄动、太阳光压、稀薄大气阻力等一系列因素干扰轨道,所有的卫星都必须经由火箭发射到至少几百千米高的太空才能稳定运行,在这个高度预测地表风云变幻谈何容易!因而,在世界范围内气象卫星都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航天综合实力。

  1988年,中国首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发射,掀开了中国气象卫星系列的大幕。在过去30年内,中国发展了“高低搭配”的风云卫星系列:八颗风云二号和刚开始发射的风云四号运行在距离地球赤道上空36000千米的静止轨道“登高望远”,它们围绕地球一圈时间恰好等于地球自转一圈,因而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另有四颗风云一号和四颗风云三号运行在距离地球表面几百千米高的地方“洞悉细节”,它们每隔1.5小时便围绕地球一圈;这些卫星构成了中国洞悉风云的核心。

  2017年9月25日起,拥有庞大用户量的微信软件将开机画面-阿波罗17号登月任务拍摄的《蓝色弹珠》-更换了4天,这张新图就来自我国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这张图只能代表风云四号真实水平的冰山一角,事实上它的扫描成像辐射计能力是风云二号近3倍,卫星能够实现对大气1000多个细分光谱的观测,闪电成像仪能高速拍摄高分辨率图像,极大提高中国气象预测水平,微信“变脸”背后说明的“人定胜天”技术可不简单。

  在风云系列卫星之外,我国还发射了资源、环境、遥感、海洋、高分等一系列对地遥感卫星,它们的存在,成为我国气象预测、防灾减灾、国土勘察、农林牧渔和国土安全等多方面应用的保证。

* 声明:本文由四海网用户zhaoying原创/整理/投稿本文,生活百科栏目刊载此文仅为传递更多信息,帮助用户获取更多知识之目的,内容仅供参考学习,部分文图内容可能未经严格审查,欢迎批评指正。
相关信息